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阿斌海外生活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阿斌海外生活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唐宋八大家以散文著称,曾巩能文能诗,他的《咏柳》有什么意境?
《咏柳》是宋代诗人曾巩的一首托物言志诗。
曾巩,字子固,建昌南丰(今属江西)人,北宋政治家、散文家。“南丰七曾”之一(曾巩、曾肇、曾布、曾纡、曾纮、曾协、曾敦),唐宋八大家之一(唐代柳宗元、韩愈和宋代欧阳修、苏洵、苏轼、苏辙、王安石、曾巩),文风雍容,不露锋芒,曲尽事理。
《咏柳》的原文“乱条犹未变初黄,倚得东风势便狂。解把飞花蒙日月,不知天地有清霜。”
翻译过来就是: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,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***,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,气势更加猖狂。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,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,却不知秋季来临,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。
这首诗将状物与哲理交融,寓意很深,把春天的柳树比喻成得势猖狂的小人或者邪恶团体,倚仗势力,张牙舞爪,企图一手遮天,但恶有恶报,终将走向灭亡。
大部分读者对这首诗都是这样理解的,也代表了诗人写这首诗的一个意境,可以说是直解。
从另一个方面,我的理解是把柳树比喻成“根基不牢的人”。一个人理解力很强,学东西很快,又有别人的扶持,但是如果急于求成,没学会走就想着跑,基础不牢固,盲目自大,势必会半途而废,被别人超越,所以说,只有踏踏实实,把基础打牢,才能取得大的成果。
有这样一个故事:鲁班有个徒弟叫张半,学手艺数他最快,别人学三年才出师,他只学了两年就差不多了。因此,鲁班少不了夸奖他两句。谁知道这张半经不住夸奖,日子长了,他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,左右方圆的木匠他都不放在眼里啦。鲁班师傅为了教育他,让他几次做一方一圆两张桌子,始终达不到要求,最后鲁班师傅对他说“木工这行手艺,要浅有浅,要深有深,只有打牢基础,才能做的完美”。从这以后,张半老实多了,一直到出师都很虚心,最后学有所成。
谢谢邀請
北宋思想家,政治家,散文家,詩人,曾巩,是北宋欧陽修的高足。
曾巩的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詩《咏柳》,为世人津津乐道,他与贺知章的《咏柳》是载然不同的风格。贺知章的咏柳是咏柳树的自然之美,是咏春风,咏春天像剪刀一样剪出万千绿枝条,咏柳抒怀。
而曾巩的《咏柳》是借柳树得以东风,而畜势乱发,枝头乱长,借东风而张牙舞爪疯诳摇摆。以此比喻嘲讽奸妄小人,***之徒依仗权势,犯奸作科,无恶不作。
表现了詩人对***小人的深恶痛疾。从詩人曾巩的《咏柳》就可以看出。一一枝头犹未变初黄,倚得东风势便狂。解把飞花落日月,不知天地有清霜。
曾巩的《咏柳》千古名作,对北宋朝廷的奸臣极尽嘲讽之能事,同是柳树,写法的不同,表现了詩人丰富的想象力,借柳喻人,不愧是高超的手法,以柳讽人。
曾巩,字子固,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、史学家、政治家。
他的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其文章,被后人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,世称“南丰先生”。
不过,他的诗也有很高的水平,这首《咏柳》就是其代表作之一。一般的写咏柳,常常用来寄托相思、叹息离别等。但是,曾巩的咏柳却别具一格,独树一帜,把写杨柳的意向、意境转为讽刺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。
清深婉约,是诗人之“风旨”。下面我们来看看曾巩是如何在这首诗中体现“风旨”二字的:
乱条犹未变初黄,
倚得东风势便狂。
解把飞花蒙日月,
不知天地有清霜。
“倚得东风势便狂”,这七个字写出了柳树的姿态,暗中讽刺“得志便猖狂”的小人。而且,在“乱条犹未变初黄”的时候,你就想猖狂,羽翼未丰就想不可一世,将来是不是要上天?
第三句,“解把飞花蒙日月”,你只知道可以把自己的柳絮散发的漫天都是,蒙蔽了日月。第四句,接着说,难道你不知道天地之间还有清霜吗?
整首诗的意思,是第四句结束后的留白,言外之意为: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,等到了那个时候,你咋办?别看今天蹦得欢,早晚一天是要倒霉的。小心点吧。
这就是诗的境界。
结语
咏物诗常常人与物合一,是咏物也是咏人,曾巩的《咏柳》就是借咏物来说理的一首诗。
解题至此。
记着关注“百味写春秋”哟 谢谢!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阿斌海外生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阿斌海外生活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